简介

重返1988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83章 国家教委的邀请(2/3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,辽北日报社收到来自全省各地数千封信件对刘啸发表看法。

绝大多数是“抒情文”,抒发对国家的自豪感和满足感,其中有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,纷纷在信中表决心,说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。

报社的领导们看着来信有种满足感,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结果。

改革开放后,西方国家的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内,这些文化宣扬个人精神解放,在发达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推波助澜下正在改变着国人,尤其是年轻人的头脑。

羡慕有之,崇拜有之,还有就是浓浓的自卑感,觉得国人不如西方人。

在这种自卑感的作用下,民族精神也悄然而起,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人对“女排精神”和那些在世界大赛上夺冠的运动员如此狂热,甚至国人狂热的推崇气功也是基于此原因。

国人太希望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证明自己了,证明我们不差,不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差。

好了,就是在这股民族精神兴起的背景下,刘啸出现了,虽然是一个“孤例”,可也说明国人不是没有天才,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优秀,毕竟,似乎漂亮国历史上也没有八九岁就能考上大学的神童吧,倒是在战国时代,一位名为甘罗的少年,十几岁就成为秦朝的宰相。

一时间,刘啸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辽北省,甚至有数家市一级的报社都跑到丰城想要采访刘啸。

“儿子,今天铁山市日报社打来电话,说要采访你,被佟主任婉言拒绝,他说你正在准备高考,不适合接受采访。”

张文秀回到家告诉儿子。

刘向学也摇了摇头道。

“唉,我那里也接到了电话,鞍城市晚报社想要采访,但被张区长婉言拒绝,这段时间接到了很多报社电话,都说要采访,太烦人了。”

刘啸的那篇报告文学里有刘向学夫妇的名字和工作单位,结果就是记者们寻着就找了上来。

刘啸没吭声,心里却在想:不好,搞不好又要来麻烦了。

刘啸觉得自己大意了,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,以他的低调性格,最讨厌就是麻烦。

但现在也没办法,好在FC市政府帮自己挡着,没让其他市的报社来骚扰自己,也是,这么大的一个成绩岂能让其他城市抢去?

这个时代信息传播不便利,刘啸外人只知道刘啸一家在丰城居住,至于住哪里就不清楚,只能询问丰城政府,如果是二十年后的互联网时代,刘啸家门槛早就被踏平了。

四月一日,这一天国家教委一封电报传来,这不是愚人节的礼物,而是从省教委转传过来。

内容很简单,让刘啸去首都,国家教委的领导要亲自接见他。

这封电报可不得了,立刻在丰城引起了轰动,市长亲自向省里回复:保证完成任务。

好吧,刘啸觉得这位朱市长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保证有个屁用,还不得老子亲自去一趟,一想到做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,他脑袋都疼。

疼也没办法,方案很快就到了刘啸的手里,一家三口全部去首都,佟占国和孙秀芳一同前往,省里面孙德怀也得去,毕竟这次很可能国家级别的领导会出面接见,到时候大家都得沾沾光。

刘啸一家三口加上佟占国两人从丰城出发直接前往首都,乘坐的是直达列车,说是直达,中间也要拐几个弯,全程九百多公里,需要二十五个小时,平均下来每小时竟然还不到四十公里,就这速度还没有人类百米冠军的速度快,刘啸也真是无语了。

好在这次坐的是卧铺,如果硬座,那刘啸直接撞死算了。

其实现在火车的速度也不是这么慢,只是丰城属于小地方,一天只有三趟车,一趟开往首都,一趟去沈城,还有一趟向内蒙,刘啸的老姨就是这趟车的播音员,据说这趟车非常“恐怖”,全程一千三百公里,卧铺很少,八成以上的人是硬座,要坐上三十多个小时。

因为车次少,所以沿途各个车站都得停,到沈城二百公里的距离就要停二十多次,要是到首都,恐怕四十次不止。

刘啸等人上车后找到自己的位铺,车厢里人不是很多,其实坐卧铺的人大多是出差,车票可以报销,如果是串亲戚,很少人会坐卧铺,毕竟票价很贵,比硬座要贵上一倍。

刘向学把带的行李放好,到车厢连接的地方接了一杯热水。

“来来来,大家吃瓜子!”

张文秀从包里拿出大把瓜子,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。

火车在丰城停了十分钟,“咣当”一声再次启动,这趟旅行开始了。

此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,天黑了下来,正是吃晚饭的时间,乘务员推着小货车开始在火车上兜售商品。

其实没什么东西,瓜子、烤地瓜,还有一暖瓶的热豆浆,最好的食物就是烧鸡,至于说方便面、香肠、榨菜这类东西起码还得等五六年才能出现。

众人都吃完饭了,这些东西也用不着,乘务员推着车子进入到下一车厢,刘啸也没事,跟着她一起进入到硬座的车厢里。

卧铺车厢的旅客不多,五成左右而已,有些空荡,坐在里面都有些冷,硬座车厢截然不同,刚走进车厢,热气夹杂着刺鼻的烟味迎面扑来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重返1988请大家收藏:(m.twxs8.org)重返1988推文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